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.....,以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洋洋灑灑一大段,看是已說猶如未說,一天突然福至心靈,這總解不就是「不住於心」嗎? 就因為這眼耳鼻舌身意,所有的六識我們都落入了心,所以感受很強烈,愛恨嗔癡很強烈,所有的感受在我們的心識不斷放大、不斷重演,所以我們也跟著以為所有的感受都是真的了。
我們常常說「過不去」,其實這倒也是真的一句反夫俗子的限制,真的以邏輯腦袋想一想,自己都知道那揪著不放的「過不去」很無謂,但我們又覺得那「過不去」卻都是比甚麼都還真的感受,沒有辦法「放下」,因為我真的被傷害了、我真的痛苦了、我真的.....,「真的」那些都是「真的」嗎?
我反省自己很多的情緒,便是來自於那些自己為的「真的」,結果到最後發現,原來是「假的」,讓我不住想,或許有更多的「假的」,我根本沒能發現,卻讓我自己陷在糾纏中。當然我常常看到的是自己的「我相」太重,每一個境都識對我那自尊大的我相的攻擊與挑戰,有時候神智清明,便用力敲碎自己那虛幻的我相,有時候神志不清,那三昧真火就在我的心燒阿燒,然後我的想像力便在加柴添火,我總是努力地斷我相,但一天突然心念一想若「不住於心」,何來「我相」的想法。
所有情緒反應,就如同靜坐時「看到了」,「過」,不落入整個靜坐的心緒,不隨其翻轉,於是情緒便不再具有擾我的力量。需要斷我相,明白一切法無我,其實都是因為外在世界的紛擾,已經落入了心,心以為那是實相,但如果不落於心,那便是虛相,如果能時刻警覺虛相,自然能安住其心。
得此心得,甚歡。